2022年11月,区古保委组织召开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化建设项目专家验收会,同济大学伍江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秉军院长等行业知名专家参加验收,项目成果获专家组一致通过。
一是“绣花式”功夫开展街坊深度普查,健全各类保护对象名录。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21号、22号、28号、29号、30号街坊内传统民居、保护对象开展全面普查,综合文献资料与现场访谈成果开展历史院落案例研究,梳理全域水文化遗产资料,通过明晰技术路线,组织全覆盖、全要素、全流程的“绣花式”普查,5个街坊共梳理传统民居组群714处、传统民居单体1730处、推荐历史建筑50处、研究历史院落案例25处、采集文物口碑98处、新发现古井、界石、门楼等历史要素428处,共梳理姑苏区范围内水文化遗产1189处、结合首次保护对象普查成果,最终形成街坊保护与研究对象分布图。
二是“毫米级”精度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探索文物“生命周期”管理。综合考虑文物等级、建筑结构、保存状况等因素,选择舒适旧居、大石头巷吴宅、盛宣怀故居、吴梅故居4处,通过三维数字化扫描等科技手段,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正射影像与三维模型,共采集建筑本体精密点云数据126.6亿个,形成三维全景成果数据518站,绘制平立剖面图109幅,构建文保单位室内外全要素仿真三维模型和倾斜三维模型各4个。创新开展胥门古城墙修缮前后空间信息留存,开展前后对比分析,定期出具金门、阊门、胥门3处古城墙变形监测报告,探索健全城墙“生命周期”档案。选取至德坊等19处古牌坊开展数字化保护与变形监测,采集古牌坊完整点云数据及周边实景数据,建立精细化三维模型,实现在线浏览与位置发布。
三是“数字化”加持升级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优化历史遗存“一图展示”。明确数据库建设标准,统一坐标系统与精度要求,做好普查数据处理、检查及入库相关工作。在首次保护对象普查成果基础上,接入街坊信息采集、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各类保护对象动态监测数据,按街坊、街道、社区生成保护对象分布图,全面展示文物建筑全貌与细部构建,实现苏式传统建筑云游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