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垂,姑苏区金阊街道石路社区的楼道间闪过一串晃动的手电光。75岁的许莲珠带着垃圾夹,弯腰从绿化带里夹起一个塑料瓶。身后的网格员卫阿姨则低头在记录本上标注:古沈里2号绿化带,有塑料垃圾1处。这支由6人组成的“夜间巡逻队”,是石路社区“昼夜接力”治理模式的第一道防线。成员涵盖网格员、志愿者、社工以及石路地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城管队员,还有普通居民。大家各司其职守护着辖区的安宁与洁净。
夜间巡逻:微光行动照亮角落
傍晚时分,当家家户户飘出饭菜香时,“夜间巡逻队”已准时出现在背街小巷。“古沈里4号消防通道堆了纸箱,得赶紧联系住户。”卫阿姨的手电光束照亮半人高的纸箱。她一边提醒队友,一边拨通住户电话……
巡逻中,网格员凭借“活地图”优势排查消防隐患与散落垃圾;“好婆阿姨”们用方言拉家常,化解矛盾;社工邵诗义实时将问题拍照上传社区工作群,确保“问题不过夜”;城管队员小吴帮商户整理占道货物,“摆整齐了,店门口亮堂,顾客更愿意来。”
柔性劝导让巡查少了生硬感,多了邻里温情。“小伙子,快递盒堆这儿不安全,阿姨帮你拿去回收吧。”许阿姨一边帮住户清理楼道,一边念叨安全知识。原本还有些抵触的住户不好意思地接了话:“下次我一定注意。”
日间焕新:清洁接力多方齐动手
上午9点,石路社区会议室的大屏上滚动播放着前晚的巡查照片。“今天重点攻坚绿化带和楼道,分组行动。”社区党委书记张薇分发工具后,队员们迅速集结。这场“靶向式”大扫除,是对夜间问题清单的精准回应,也是“昼夜接力”的关键一环。
绿化带里,“好婆阿姨”们蹲在灌木丛中捡拾烟头。地库入口处,环卫与物业合力操作叉车,将堆积的废弃家具搬上清运车。
健身广场上,社工们用抹布擦拭坐凳,连缝隙灰尘都不放过。“擦干净了,老人锻炼才能放心坐。”楼道里,志愿者们铲除墙面小广告、清扫蛛网……这场“大扫除”行动变身全民参与的“焕新接力赛”。中午时分,绿化带里已经没了烟头,楼道内也变通畅了,地库入口更清爽了,社区在阳光下透着新生机。
共治共享:环境改善+人心凝聚
“以前觉得社区的事与我无关。现在巡逻时总想着角角落落的卫生。”参与夜巡的王阿姨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心声。“昼夜接力”模式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悄悄改变了居民心态,让“社区是我家”从口号变为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推行之初,社区曾面临难题:楼道空间被占、绿化带垃圾乱扔等问题反复出现。单靠工作人员整治常常“反弹”。张薇坦言:“过去总想的是‘我们帮居民治理’,后来发现,让居民参与才是长久之计。”于是社区先邀热心“好婆阿姨”加入,再由她们带动身边人,渐渐形成“人人愿参与、人人能出力”的氛围。
现在,在石路社区,上班族顺手捡垃圾,商户自觉保持店前整洁,老年人也成了“义务监督员”。“上次见人扔垃圾,我一说,对方立马捡起来了。”居民陈庆泉自豪地说,“毕竟环境好了,住着才舒心!”
摘自2025年08月27日《姑苏晚报》记者 王可 通讯员 张贤雅